長榮大學與達德能源簽約合作 培育綠能人才 深化環境素養
長榮大學李泳龍校長與達德能源王雲怡董事長於30日簽訂產學合作意向書,內容為共同培育綠能人才,同時啟動年輕世代能源轉型感知調查,希冀觸發國人對氣候變遷危機的重視,並從綠能人才與環境公民等雙面向尋找有效解方。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於8月初公布的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 (IPCC AR6),指出人類已造成1.07℃的地表升溫,未來極可能在2040年前超過1.5℃的升溫警戒紅線。
校長李泳龍表示,IPCC AR6報告對於人類文明是一個重大警訊,臺灣身為亞熱帶海島國家,氣候變遷對我們的影響更為顯著。我國雖然已經在今年4月宣示要在2050達到「淨零碳排」,這是從2015年通過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中從2050減碳50%目標的重大升級,推動策略與發展路徑還有待細部規劃,但所剩時間不多了。因為在淨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能源結構的調整,藉由擴大再生能源的佔比,實際減少對於化石燃料的需求,同步減少空氣污染與溫室氣體的排放。但如此的「能源轉型」涉及的不只是工程建設,更是社會建立永續共識的過程,在淨零碳排的框架還涉及了需求端減量,包括了衝擊日常生活與工業生產的電力供應系統,以及正視環境外部性成本的全新國際貿易制度、根本性翻轉能資源運用循環經濟甚至是整個國家社會的數位轉型。長榮是臺灣第一個以大學社會責任角色,對IPCC AR6進行報告與建議的學校,全國的公私立大學與環境社群也可以一同挺身而出,共同面嚴峻挑戰。
共同參與合作意向書簽訂,同時長期關注日本能源局勢發展的安科院院長陳秋蓉表示,目前我國政府規劃了2025年再生能源佔比20%、預計5.7 GW離岸風電併網發電的目標。日本則在7月提出的第六次能源基本計畫草案中,大幅將再生能源比率由22~24%提高到36~38%,明示以最大限度增加再生能源。目前在臺灣的國際風能開發商非常努力在克服風場建置的各類障礙,包括了疫情、生態保護與海洋資源等複雜議題,更需要國人鼓勵與學術支持。其中最重要的風場完工後營運20年的維護與運轉多元人才需求,則是長榮與達德合作的最重要項目。還有我們也在能源局指導下,共同辦理了kidwind 亞洲風力聯賽,這是全世界唯一針對高中職、國中小的年輕朋友所創辦的風力發電機設計比賽,希望能在「氣候世代」中長期紮根科技創意與環境素養。
李泳龍指出,我國在全球淨零甚至負碳的壓力下,只能義無反顧推動能源轉型,沒有人是局外人。今年12月更有影響國家能源未來發展的公民投票要舉行,但是社會大眾對於氣候變遷的意識與風險感知更多的探測與觸發。所以長榮與達德合作,參考耶魯大學氣候變遷溝通計畫,針對年輕世代進行能源轉型的認知與態度調查,希望能夠提供政府與環境更仔細、也更具有代表性的數據,作為未來國家溫管政策推動與電源開發的重要溝通參考,同時也改變國人對於氣候變遷危機的認知,啟發共同執行減緩調適措施的環境公民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