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火廢證爭議多,中部空品有解方?
有關中部空污議題之想法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空氣品質管控的問題一直為台灣的民眾所關注,近日又由於台中市政府以公文繕寫錯誤為由,廢止中火發電機組運作的爭議,掀起了一陣波濤。基於長期的空品不良成因科學研究、觀察,以及身為科學領域一分子的責任,在此提出一些訊息分享,希望有助於大眾對此議題之了解。
以科學面而言,空品成因極為複雜,然而過多的訊息均以簡化的方式進行傳遞,或是僅以主觀的視覺評估,進而渲染。這些都不是對空氣品質改善的良善方法,發電廠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就以中火而言,中火位在台中,煙囪醒目,又是國營企業,在空品議題上一向是容易引人側目的焦點。然而中火是否真為造成中部空污的主因?是需要科學方法輔助檢驗的。因為每天大氣情況不同,各地污染排放源與量也有差異,故需要借助模式模擬之方式,協助判斷這些看不見的氣體,從哪裡來,往何處去。所以要制定台中的空氣品質政策,不能只是看到煙囪排煙,或是用肉眼判斷能見度不佳就直接連結排放源的臆測就可以下定論的。
回頭看中火問題。春節連假期間,從23日小年夜起,台中電廠及興達電廠擴大降載,台中電廠10部機組當中,共有6部機停機,興達電廠同時也有2部機停機,其他運轉的機組也均降載發電。我們以CMAQ模式模擬1/23-1/25中火電廠單獨降載 對PM2.5濃度變化的影響。由情境模擬可看出,影響較大的區域主要在雲嘉南近海一帶(注意,不是陸地),約可下降2-5 μg/m^3。其次為高雄與北屏東地區,約可下降0.5-2 μg/m^3。然而彰化以北之PM2.5濃度值並不受電廠降載影響。這樣的評估結果,其實是在呈現一個訊息,中火對於台灣陸地的影響並不若諸多媒體報導般的那麼大。許多的公共言論均從排放量大小來評估空氣品質其實有個誤解,著地濃度的大小及地點才是關乎民眾健康最後的依據。
再以109年1月全月份資料觀察,下圖為1/1-31中部空品區各測站之AQI值,背景顏色分別代表綠色良好、黃色普通、橘色提醒各等級,紅色框線則為中火降載日期(1/3-11、1/19-25、1/31),由此圖顯示中火降載與中部空品區AQI值並未呈正向影響之關係,甚至降載時出現更多橘色提醒之情況。輔以模擬結果發現,中火電廠單獨降載,對PM2.5濃度值確實有所影響,但影響區域與下降幅度有其限制,並非如一般大眾想像之中部區域空品將大幅獲得改善。而從實際監測值比對結果,中火排放和中部空品亦無正向相關之對應關係,若欲改善中部空氣品質,需改變追打中火之迷思。
具體一點的建議,我們去年在”Atmospheric environment”發表了一篇論文,發現中部地區的主要污染來源是交通汽機車排放,過去許多的研究報告也指出類似的結果,納悶的是,相對於對中火的關注力,卻看不到對於交通排放改善的力道?如果真的要幫中部民眾的健康著想(這也是空氣污染治理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全力進行治理交通污染排放才是。一直盯著已經改善了50%的電廠,是沒有辦法實際改善中部地區空氣污染問題的。
再者,以行政面向來看,例如以109年2月23日聯合報以「中火回歸專業 少點廢證口水戰」為題,探討台中市政府與中央近日再度為中火「廢證」問題產生之爭議,文中提到的爭點:中火燃煤發電究竟會製造多少空污?其實已經有許多的科學研究提出結果了,但重點是,一個行政命令以”誤繕”為由而任意變更,只要查看文件前後內容即可明白此說法之荒謬,如何讓人信服? 我們不願意也不懂得如何打口水戰,但是看到這麼多根本就是政治議題操弄的事情,不依科學證據來制定政策,做對人民有益的事情,實在是看不下去了。這篇聯合報的報導其實在標題上有點出重點:從專業角度出發,讓科學證據說話,才是提升空氣品質的真正解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