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能改善空污嗎?綠能教授:綜合考量南部改善最大
電動車能改善空污嗎?綠能教授:綜合考量南部改善最大 日期:2020-12-25 作者:Heho編輯部
文/蔡美瑛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副教授
「環境保護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增進民眾的健康,這是政府和民間單位都應該具有的認知;如何有效率地增益民眾健康跟減少空氣污染,需同時考量各項複雜因素。」長榮大學綠能與環境資源學系賴信志副教授長期致力於利用科學方法進行空品政策效益分析,近期提出以電動車為題,對空氣品質和健康之共同效益的重要性,強調減少空氣污染、保護環境,是以增進民眾健康為永遠的前提。
學習大氣科學的賴信志教授指出,台灣的空氣品質受到天氣和季節的影響很大,涉及空氣污染物傳輸的方向及會波及的區域。因此在台灣觀測空氣品質和制訂空氣污染防制措施時,第一個重點是要清楚掌握季節與地形的自然因素。第二個重點則是民眾要能夠對於空氣污染物排放噸數及污染物濃度有正確的認知,例如應避免過度聚焦在生活上容易被觀察到的目標,例如工廠煙囪等,而忽略了更貼近人們生活範圍的交通因素,也就是平日生活裡影響空氣品質的移動污染源。
在應用空氣品質模式分析之後,整體而言,其研究顯示,在考量季節、氣候狀況、區域、發電廠需要增加之電力,及電動車減排的效果等眾多因素之下;如果廣泛推動電動車應用,北部減少空氣污染物排放量最大。但是,所減少的 PM2.5 濃度差異最小,也就是 PM2.5 改善的效益最小,反之,在南部,汽機車的總數量比北部少,在推展電動車之後,減少空氣污染物排放總量雖不及北部,但所呈現的 PM2.5 改善的效益卻比較大。這主要是跟台灣的季節天氣有關係。所以如果同時考量季節特性、在哪個區域的電廠增加發電,以及在哪個地區推動電動車的減排效益最佳後,就會發現應用電動車雖然會增加發電廠的排放,但是與電動車的減排效應共同考量之後,再搭配電廠發電的時節安排等,電動車的政策就能明顯增益民眾的健康和減少空氣污染。
本文為節錄,訪問全文請參考
https://heho.com.tw/archives/153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