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空污大作戰/移動污染源 看不見的威脅
對抗空汙大作戰/移動汙染源 看不見的威脅
2021-04-26 01:10 經濟日報 / 記者鄭鴻達/台北報導
空汙議題近期備受關注,其中固定汙染源時常成為民眾質疑焦點。長榮大學綠能與環境資源學系系主任賴信志直言,平時人們看到工廠煙囪煙很大,其實並不代表汙染很大,是因水氣含量較多,相對來看,中火每日排放3.4噸PM2.5,而台中市內移動汙染源排放量卻高達6.3噸。
多數民眾對於改善空氣品質一事,通常會將目光放在顯而易見的工廠、電廠等煙囪上。賴信志說,一般民眾習慣眼見為憑,但工廠煙囪排放的氣體或其他物質,之所以會看得到,是因為水氣含量比較多,但煙很大並不是就代表汙染很大。
賴信志解釋,相較之下,民眾容易忽略汽機車等移動汙染源,原因是因為車輛引擎小,除非真的過濾很差,否則不會容易看見,不過「看不見不代表沒有汙染物」,因為視覺上的錯覺,容易讓民眾過度聚焦於煙囪而非移動汙染源。
賴信志說,工廠煙囪單一時間排放空汙量當然會比較大,但移動汙染源數量多,且根據其研究,中火每天約排放3.4噸PM2.5,但台中市的交通汙染源卻達6.3噸,所以兩者的排放量其實並無太大差異。
賴信志還說,而且不止排放量,工廠煙囪有一定高度,燃燒後會往上排放,接著再受到天氣、氣流等因素沉降下來,才造成影響。
減碳加速 電動車扮要角
而汽機車等移動汙染源和人們、住宅距離更近,對民眾健康的影響會比煙囪更直接。
賴信志表示,他也曾在研究中對台中空汙嚴重的季節,個別檢視中火與台中市的移動汙染源,發現中火對台中PM2.5(含一次性、二次性汙染物)濃度影響為6%,交通源卻占21.6%;若僅看一次性汙染物,中火就占不到0.2%,交通源卻有10%,且考慮排放量、地形與氣象後,交通源真的比固定汙染源影響來得大很多。
對於如何改善移動汙染源,賴信志建議,環保署可提供更多補助,協助老車更換或改善引擎、加速汰換燃油車成電動車,交通部門也可提出更積極作為,例如從管制策略著手,包含路面材質導致的揚塵空汙、空品淨區,甚至是將車輛以車牌分單雙號管制進入大城市。
環保議題 非0與1問題
賴信志也建議,在環保議題上,如果要達成雙贏,不是說一定是政府想怎做就怎做,或環團的要求都得照辦,這不是「0與1」的問題,建議可以啟動一個平台,讓政府、專家、民間各自提供意見與資訊,只要資訊能透明,民眾就能更了解此議題。
系列新聞連結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5413292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5413293?from=udn-catelistnews_ch2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5413294?from=udn-catelistnews_c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