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亞洲女性氣膠科學家線上論壇
氣候變遷和空氣污染不僅對人類健康構成巨大威脅,也影響了全球生態系統,相關氣候行動已刻不容緩,我們需要通過社會轉型來解決現況。女性是氣候變遷和空氣污染的易感受族群,在其減緩及調適上更是相當重要的角色。
長榮大學與台灣氣膠研究學會聯合舉辦「2021第一屆亞洲女性氣膠科學家論壇(2021 Asian Female Aerosol Scientists Forum)」,於11月27日進行線上直播,邀請來自臺灣、香港、日本、及馬來西亞的傑出女性氣膠科學家們透過她們的獨特視角,針對國際上氣候變遷與空氣品質的科研進展進行跨國、跨領域的交流,探討科學氣候行動及改善空氣品質的科學方案,在全球議題的調適匯聚共識,共同為地球環境與公共衛生貢獻智慧和力量。
活動上半場專題演講由台灣氣膠研究學會理事長暨中原大學教授王雅玢擔任主持人,邀請中央研究院永續科學中心暨環境變遷研究中心龍世俊研究員分享低成本感測器應用於氣膠與健康研究中的優勢,及其在解決方案及政策研究中的發現,提供減少PM2.5污染源,以促進民眾健康及降低氣候影響的共效益行動方案,加強永續發展目標的實現;香港科技大學大氣研究中心副主任郁建珍教授則分享研究團隊利用線上分子標記測量的實際應用案例,包括追踪都市空氣中初級及二次油酸降解及形成,以及快速了解 PM2.5 和碳質氣膠的來源分配。
下半場的議題討論由長榮大學研究發展處研發長暨綠能系教授吳佩芝主持,邀請四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女性科學家分享她們在本次主題上的科研成果及想法。來自日本廣島大學的岩本洋子(Yoko Iwamoto)教授分享海洋上空的懸浮微粒及對於空氣品質與氣候變遷的關係,海洋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以減緩氣候變遷,而大氣懸浮微粒的組成和數量會影響下風處的海洋生態系統,需要更強力的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避免負向循環;中原大學的王玉純教授分享台灣PM2.5濃度及成分對於族群的健康風險評估,其研究團隊發現PM2.5濃度及成分與特定原因的救護車使用、發病率及死亡率有各種短期相關,未來需進一步研究 PM對健康的長期影響及監測 PM,並評估相關防制政策或技術的成本效益;可吸收光的有機碳(又稱棕碳,Brown carbon, BrC)因對光吸收有重要貢獻而被認為是從區域至全球氣候變遷的關鍵驅動力,來自香港城市大學的Theodora NAH教授向大家介紹了由酚類化合物的水相硝酸鹽介導的光氧化是如何形成棕碳,以及其中還有哪些影響因子;最後,來自馬來西亞登嘉樓大學的Noor Zaitun Yahaya教授分享在氣候變遷下全球女性所面對的問題及挑戰,從食衣住行育樂到平均餘命,尤其發展中國家的女性受的影響最大,我們可以透過教育、促進女性參與決策、及提供職業訓練等使女性增能,以減少她們受到的傷害。
會議錄影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HS4SsBosw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