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信志教授投書: 改善空品應對症下藥—從228連假的空氣品質談起
賴信志觀點:改善空品應對症下藥—從228連假的空氣品質談起
臺灣慢慢進入春季,許多伴隨季節的環境現象也跟著顯現,例如228連假期間前後,中南部到高屏許多地方的空氣品質出現了呈現橘色提醒甚至紅色警示(註1)的情況,當然在媒體上也看到了許多改善空氣品質的方法與評論,甚至有直指政策方向的建言,身為長期關注臺灣空氣品質的研究者,也非常期待有基於科學數據與研究結果所提出的政策,方能有效地將臺灣的空氣品質提升到不影響民眾健康的程度,而公民參與也是政策推動的重要環節。然觀察諸多的空氣品質爭議事件,可發現大家缺乏對空氣污染形成的科學認知,以至於共識難以形成,政策也不易有正確的方向,因此在此藉著空污較頻繁發生的季節,來談談關於空氣污染的幾個科學認知。
首先要談的是,為什麼我們在意空氣品質?世界衛生組織及美國環保署都在定義中說明,空氣品質的重要是因為空氣污染物會影響人體的健康,也期待人民呼吸的空氣中,含有會造成健康影響的空氣污染物愈少愈好.這就是我們一直在意的空氣污染物濃度,亦即環境部監測站或是空氣盒子告訴我們的數據.也就是橘色提醒或紅色警示的科學依據,因此大家的共識和努力的目標,就是將濃度降到對人體健康影響愈小愈好的程度。
接下來,如果目標是要降低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就是要知道我們呼吸到的空氣污染物從何而來?尤其是從何處排放出來的污染物是對我們呼吸影響是最大的,這樣才能對症下藥.但是這個議題相當複雜,因為影響空氣品質的主要原因是由氣象、地形、排放、政策等綜合而成的,也可以說,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空品DNA」。以地理範圍不大的臺灣來看,從北到南的天然地形不同,天氣也截然有別,這點我想大家一定非常有感,加上排放的來源也不一樣,因此空氣品質也就有差別。過去許多論述都聚焦在排放來源的討論,感覺好像排放量大就會造成高的空氣污染濃度,其實空氣污染物經過大氣的傳輸、擴散及沈降後,影響人體的空氣污染物遠的可能有來自於遠方其它國家的排放,近的可能就是身邊呼嘯而過的汽機車.因此需要辨識主要的空氣排放來源,才能真正保障民眾的健康。
而政府扮演的角色就是利用科學的工具與數據,來制定減少影響民眾健康的空污防制策略.這些科學數據的面向包含了對氣象條件、地形效應、排放量的大小與管控,以及濃度變化監測的理解,例如以長年受空品問題之苦的高雄市來說,雖然中央及地方很努力地採取了多種空品管制措施,從歷年的監測數據來看,空氣品質的確也有改善,但是高雄的空氣污染濃度改善的幅度卻相對有限,原因為何?有沒有對焦到真正造成民眾健康影響的污染物來源?要解決這個問題,對於相關的科學數據就需要好好的理解與釐清,才是正確的做法。例如過去許多縣市的減量做法只針對大型的排放來源進行減少排放量的管控,卻忽略了這些排放在經過其餘空品因子的作用後,真正影響到人體健康的程度,是否比每天在身邊呼嘯而過的汽機車排放的影響程度高,因而制訂出方向偏差的管控策略,也導致了空品效益改善有限的情況,更誤導了民眾對空氣品質管控的偏差概念,導致共識難以形成。
以大眾關注度最高的電廠為例,身為研究者也很好奇,究竟電廠的影響有多大?大家應該對2022年3月3日停電事件記憶猶新,當日高雄三座電廠為因應電力安全與供需,幾乎是一起關閉了一段時間,對於電力需求而言當然是調度相當吃緊的狀況,但是另一方面卻是研究電廠造成空污影響的最佳機會.為了解電廠對於空氣品質濃度的影響,我們研究了南部三座電廠(大林、興達、南部)在停機期間的排放量造成的 PM2.5 濃度差異,發現對高雄整體空污濃度的貢獻度約為 2 μg m−3 左右,約佔當時濃度的4%。也就是說,電廠的排放雖然是 PM2.5 的來源之一,排放量看起來也大,但在是高雄的空品DNA中,電廠的排放或許不是造成空污高濃度的主要原因(註2),以環境部空氣污染排放清冊(TEDS12)中PM2.5的來源觀之,高雄市點源(註3)排放占全市總排放量比例約為47%,而面源(註4)排放占全市總排放量比例約為40%,顯示高雄市若欲管制PM2.5,須從點源和面源著手。以點源來講,必須掌握不同固定源或行業別所排放的污染物比例,進行管制措施,方能真正達到效果。譬如以民眾所關注的電力業來看,高雄市電力業的PM2.5排放量占全市點源的8.57%,占全市排放量的4.02%,即使其全部關閉,能改善的空品效益仍是有限,必須在其它點源以及面源甚至線源共同來處理,才可能得到理想的結果。再者,高雄除因產業結構使得空氣污染物的排放量高,人口、汽機車數量亦多,汽機車的排放量也高,更重要的是秋冬季時位於東北季風的尾流弱風區,還有因地形與氣流交互作用產生的背風渦流影響,更是不可忽視的「空品DNA」,在治理上須一併納入考量。
空氣品質攸關民眾健康,建議掌控地方空污管控責任的各地方政府,應以科學數據進行理性討論、採取對策,不應該只以排放量大小來制定政策。本文僅是以公眾討論度最高的電廠為例進行探討,然而空污治理若要達到管制目標,還是需要點源、線源、面源多管齊下。最後再次強調,空品良窳受到氣象、地形等重要因素的影響甚鉅,有時即使排放量一樣,但濃度卻有一定的差異,要真正改善空品、提升民眾健康,就需要正視科學證據與事實。因此未來持續透過多種方式,了解臺灣各區域空品的特性實為必要,例如去年環境部和NASA合作的KPEx計畫,即是針對高屏地區大氣邊界層特性進行量測分析。在大眾對空氣與生活品質兼顧的要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唯有藉由科學方法找出一條改善效益最佳的路徑並予以落實,方為全民之福。
(本文投書於114.3.28風傳媒刊載 https://www.storm.mg/article/534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