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國際終止婦女受暴日」 長榮大學師生高舉白絲帶
每年11月25日為「國際終止婦女受暴日」,又稱為「世界白絲帶日」,為響應此活動,長榮大學國際處舉辦【白絲帶運動專題講座】,邀請台南女權會秘書長蔣月琴以「白絲帶運動-提倡反暴力女權世代」為講題,分享白絲帶運動的精神及國內外婦權運動發展脈絡,進而推廣性別平等觀念。國際處於演講結束後,邀請全校師生於行政大樓前廣場共同拉舉巨型白絲帶,用行動響應反暴力運動。
白絲帶運動肇因於1989年12月6日,一名加拿大失戀男子由愛生恨,自覺人生前途被女性無情摧毀,憤而帶槍進入蒙特婁理工學院,展開瘋狂對女學生掃射的洩恨行動,結果造成14名無辜女學生死亡。此一突發的社會暴力事件引起社會極度震撼與驚訝。此事件的發生,促使白絲帶聯盟(White Ribbon Campaign,縮寫:WRC)於1991年誕生。
於1991年,一群男性反思此事件,認為男性不應該再繼續沉默,於是紛紛在手臂上配戴白絲帶,進而發起「白絲帶運動」,提倡「男性不應該再對男性加諸於女性的暴力保持沈默」,後經多國人士共同努力奔走提倡,1999年獲聯合國通過,將每年11月25日訂為「世界白絲帶日—國際終止婦女受暴日」,希望藉著紀念「1989年蒙特婁事件」,呼喚全世界人們共同抵制對婦女「施暴」的行為 (violence against women is never ok.)。
台南女權會秘書長蔣月琴擁有豐富的性別相關及婦女工作資歷,並在公部門、教育界、媒體界持續推動性別平等議題。她表示,白絲帶運動由男性發起,其意義不在於對邪惡罪行的救贖,而在於對尊重生命的集體省思與呼籲。
蔣月琴在演講中提到,20世紀中國際社會開始看見婦女處境而開啟婦權風潮,說明國際推動婦權發展歷程,接續將焦點轉至台灣,介紹台灣婦權推展歷程,分析性別暴力案件與每一立法背後的血淚故事,最後呼籲性別平等是人類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雖然台灣女權亞洲第一,但性別問題仍待努力。
國際長李敏瑜表示,透過蔣月琴秘書長講述,了解到透過一連串暴力事件的反省與檢討,台灣才能往前走,但相信台灣未來會愈來愈好。而女性的安全不只是建立在女性的自覺上面,而是要在兩性平和環境當中,每一個人才能擁有完整的人生安全。今天的講座活動及高舉白絲帶主要是呼應11月25日白絲帶運動日反暴力的精神,參與活動的學生不分系所,包括環境教育國際實驗學院永續發展學程的國際生也推廣正式成立的CJCU WOMEN CLUB,此社團不只是歡迎女性的老師跟學生,也包含男性的老師跟同學,希望兩性一起攜手,台灣與世界合作,為建構性別友善環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