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榮大學與國際防護具生產大廠簽署合作備忘錄 紅外線顯像技術能快速檢測口罩密合度
為使國內職業衛生個人防護具選用規範更加完善,預防防疫缺口、災害發生及強化防護服等防護具正確選擇及使用,長榮大學職業暨環境與食品安全研究中心18日與台灣明尼蘇達礦業製造公司(3M)、同安工業公司、台灣杜邦及德瑞格公司四家國際級防護具大廠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國內皮膚防護計畫的訂定及執行、提出建議並修正相關不符合現行要求與規範,及引進開發相關的試驗標準,建立標準公正防護具性能檢測單。職安系副教授莊侑哲更展示如何利用紅外線顯像技術快速檢測口罩密合度,將可適用於目前疫情上使用。
長榮大學校長李泳龍表示,透過這樣的合作將可帶動師生參與,特別是目前疫情下,能夠以學術上的成果回饋給社會所用,這是本次簽約重要的意義。本日的口罩密合度技術檢查發表,在這時候更能凸顯它應用的價值,未來也將視需要會發展更多產學合作。
簽約現場長榮大學職安系副教授莊侑哲展示如何利用紅外線顯像技術快速檢測口罩密合度。他表示,紅外線顯像技術主要是協助判讀口罩有無密合,目前已可測試檢測壓力、內外空氣微粒數、熱影像,三者可以同步做評估,將能更快速與正確判斷有無洩漏。此外,這技術也可模擬在工作或運動時狀態,更準確分析目前口罩是否密合的狀態。
長榮大學職業暨環境與食品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張振平表示,台灣現正面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考驗,相關呼吸及皮膚防護具選擇非常重要,若有使用上不明確、缺乏專業知識及風險管理觀念的問題,可能會影響整體防疫成效。除醫用防護具外,許多產業界在工作期間使用酸、鹼性化學品過程因未正確配戴防護服等防護用具,因而發生肇災致死傷等案例。台灣目前對於相關手套、防護服等皮膚防護具國內未具有足夠相對應的完整法規及要求規範,例如我國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於民國108年9月公布現行化學防護服試驗標準,目前國內並無可承作進行試驗檢測單位。另外,仍常見防護衣僅以場域環境類型作區分之ABCD四級為選用依據,而不是使用依防護服類型及功能區分的歐規1至6型作為選用標準。對於部份呼吸防護具、防護服規格要求與目前國際上現行之要求存在差異,無法有效進行防護等級及品質對應,並且應跟上國際間如歐盟系統已推動的皮膚防護相關規範。
他強調,長榮大學研究中心目前已具備防護服試驗檢測能力,相關規範標準之呼吸防護具密合度定性及定量測試設備與技術,並同步開發利用紅外線顯像技術快速判讀口罩配戴是否洩漏之技術,亦具備皮膚防護具滲透性、抗穿透性檢測能力,本次合作備忘錄的簽訂,預期研擬適用於我國的規範指引,以提供相關政府機關作為參考,接著針對我國現有相關標準與國外現行規範加以統籌及修訂,並進行防護具選用規範及知識推廣及教育訓練,使國人於職業安全衛生防護上更為完備。
新聞來自:長榮大學 公關組 https://www.cjcu.edu.tw/zh_tw/news-detail.php?id=FC,20000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