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哲思接力:長榮×東海學生論文發表交流
[應用哲學系報導]
為提升學生哲學專業素養、批判思考能力與論述表達實力,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於2025年6月6日舉辦「長榮應哲×東海哲學大專生論文研討會」。本研討會由長榮大學與東海大學哲學系聯合籌劃,迄今已邁入第十年,持續為兩校學生打造一個正規、嚴謹的學術發表與交流平台。
本屆研討會以線上方式進行,由兩校師長共同主持並擔任評論。參與發表的五位學生來自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及東海大學哲學系與政治系(哲學雙主修),發表主題涵蓋政治哲學、性別理論、宗教信仰及當代文化現象,展現出年輕世代哲學學子的深刻洞察與批判眼光。
第一場次由長榮大學應哲系主任洪菁勵擔任主持人,三位學生依序發表:
黃文成(長榮大學):〈台灣青少年「山道猴子」的行為觀察與分析〉
林廷宇(東海大學):〈臺灣民粹國族主義——卡爾‧波普的批判視角〉
黃宥臺(長榮大學):〈信仰之躍:齊克果《恐懼與顫慄》與拉斯‧馮‧提爾《破浪而出》之比較〉
該場次評論人包括東海大學林久絡副教授、聶雅婷副教授,以及長榮大學甘偵蓉助理教授。
第二場次由東海大學林久絡副教授主持,發表人為:
魯柏德(長榮大學):〈巴特勒性別理論探討與批判〉
張簡寶諺(東海大學):〈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Pain by Nietzsche’s and Heidegger’s Philosophy〉
評論人為長榮大學杜嘉玲副教授與東海大學李蕙容助理教授。
兩場次皆遵循學術研討會格式,每位發表人有15分鐘報告時間,評論人則進行5分鐘回應,並設有綜合討論環節。整場活動節奏緊湊、內容精彩,討論熱烈,充分體現兩校學子對哲學議題的深入投入與交流熱誠。
長榮大學應哲系主任洪菁勵表示,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提出的未來關鍵能力主要是分析性思維,接著是韌性、靈活性與敏捷性以及領導力與社會影響力,在AI日益進化的時代,哲學訓練的價值更顯重要。哲學不僅幫助學生從生活觀察中提出獨到見解,更能訓練其在問題意識中整合理論與實踐,將哲學落實於日常思考與行動之中。
東海大學林久絡副教授也指出,當前大學階段提供學生正式哲學論文發表的機會仍屬有限,兩校持續合作共同開拓具學術深度的發表平台,並且透過兩校教師的互評機制,給予學生更多元的觀點,讓學生在畢業前累積扎實的表達與回應提問的經驗。
長榮與東海兩校多年來攜手合作,已建立深厚的學術互信與合作默契。本次研討會亦廣獲好評,未來雙方將持續推動此優質交流平台,深化學術連結,並共同培育具思辨力與行動力的新世代哲學人才。
東海X長榮大學生聯合論文發表會議程海報
東海大學哲學系學生張簡寶諺回應評論人
東海大學哲學系學生張簡寶諺發表
東海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李蕙容評論
長榮大學應哲系學生魯柏德發表
長榮大學應哲系學生回應評論人
東海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甘偵蓉評論
長榮大學應哲系學生黃宥臺發表
東海大學哲學系學生林廷宇回應評論人
東海大學哲學系林久絡副教授評論及主持
東海大學哲學系學生林廷宇發表
長榮大學應哲系副教授聶雅婷評論
長榮大學應哲系學生黃文成發表
長榮大學應哲系副教授杜嘉玲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