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安全社區國際認證」 長榮大學邀請國際安全社區支持中心主任白璐蒞校分享經驗
Date:2020/12/10
〔安科院報導〕
為邁向「安全社區國際認證」,長榮大學於10日邀請國際安全社區支持中心暨國際安全學校認證中心主任、亞洲區國際安全社區支持中心聯盟主席—白璐教授進行座談,分享國際安全社區與安全學校認證申請經驗,並由李泳龍校長親率校方重要主管出席參與討論,而兩度獲得國際認證的台南市金華里里長柯崑城也應邀分享。
白璐指出,所謂「安全社區」並不是如字面上直觀的「已經很安全的社區」,而是指居民具有共識,結合社區內外所有資源,共同減少各種意外或故意性的傷害、營造更安全的環境、增進身體、心理與社會全面安適的活動。
白璐認為,社區在實務上會持續地有居民移出、移入、老化與新生,屬於持續變動的動態群體,不可能長久處於絕對安全的狀態。重要的是基於依據、根據、證據等「三據」,收集社區中傷害事件的原因、頻率資料,藉此制訂長期永續的安全推廣計畫,並且需要涵蓋居民的所有性別及年齡、所有環境與狀況。同時也要針對高危險、易受傷害族群與環境推動安全加強計畫,以符合WHO的七項國際認證準則。
柯崑城表示,金華里區域不到0.3平方公里,但是設置了40個監測站,也進行1,000份問卷的居民調查。同時更與地區學校、醫院、警方、民間組織跨領域合作,向地方政府爭取各種資源與協助。以車禍事件為例,金華里透過社區推動國際安全社區認證,將原一年超過百次車禍降為少於40次,成效斐然。
長榮大學校長李泳龍表示,本校所在的武東、大潭兩里常住人口約2,000人,但是本校教職員生在此活動的卻有上萬人,可說社區(community)之發展實由大學(university)所主導。過去講求開放式校園(open campus),並USR大學社會責任方式融入社區,但隨著當今社會結構改變,未來需要重新定義大學與社區之關連。
李泳龍補充,目前校方已投入逾千萬經費,除了強化校安巡邏之人力編制、快速應變與救護車輛等軟硬體以外,也針對校園範圍長達1公里之邊界線逐一進行威脅檢查與改善。未來還會導入大數據、AI人工智慧特徵辨識等科技,結合現有監視系統,打造集資料分析、威脅辨識、主動反應、迅速應變於一體的智慧校園安全中心。同時,校方也會啟動申請國際安全學校認證的相關作業,透過WHO認證準則的嚴謹框架,集積師生、周邊居民與政府,甚至是產業的各方力量,持續打造更安全舒適、更讓家長與同學放心的校園與社區。
國際安全社區與安全學校運動係起源於1970年代,瑞典的三個社區居民運用自身力量,結合地方政府資源,防制意外傷害事件的發生,經過三年試驗,降低了27%事故傷害發生率。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責成瑞典卡洛琳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 )設立WHO社區安全推廣協進中心(WHO CCCSP),並開始了全球一系列國際安全社區推動活動。時至今日,全世界已有418個社區獲得國際公開認證為安全社區,國內也有台北、新北秀峰、新竹、台中、台南、花蓮、宜蘭等23個安全社區通過國際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