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製膳的背後~走進日本給食中心,感受不一樣的校園午餐魔法
長榮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師生前往四國地區展開「食育探索之旅」,為深入了解日本的學校午餐供應系統,首站來到高松市朝日新町學校給食中心。此行不僅讓學生親眼見證營養午餐背後的細膩設計與嚴謹流程,也透過不同年級的觀察視角,展現出由淺入深、從感動到反思的學習成長歷程。
參訪當日,一踏入給食中心,學生們紛紛驚呼:「這裡也太乾淨了吧!」潔淨乾燥的地板、分區分色的工作服、分工細緻的作業流程,一切井然有序,宛如進入一座高度效率的食品工廠。每位工作人員各司其職,就連一點湯汁濺出也會立即擦拭,細節之處盡見用心。
更令人感動的還有對孩童餐食的關照,針對乳糖不耐或對雞蛋過敏的學生,設有專屬餐盒與配膳程序,甚至還會依照學生的口味喜好進行調整。日本的學校午餐不只是「吃」,更是一門「教育」;從食材選擇到菜單設計,皆與課程學習相結合,讓孩子從小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實踐「寓教於食」;午餐時間成為文化與學習交會的舞台,讓孩子們不僅認識在地食材與飲食文化,也接觸到世界各國多元的飲食風貌。
這次參訪特別邀請大一至大四的學生以接力方式分享心得,展現不同學習階段的觀察視角與成長軌跡。對大一學生來說,乾淨如無塵室的廚房、色彩分明的制服與嚴謹分工,都讓他們彷彿走進課本之外的奇幻世界。有學生形容:「就像遊戲角色分工一樣,每個人都清楚自己的任務。」
大二學生則開始從制度面思考,觀察到污染與非污染區的分隔、空間動線與通風設計、餐食份量的安排等,更比較了台日兩地的實務差異。有學生指出:「台灣可以選擇飯量雖然較彈性,但也容易產生廚餘;日本固定份量雖精準,卻可能讓部分學生吃不飽。」
而大四學生的觀察則更具系統性。他們聚焦 HACCP 管理、作業流程、設備配置等專業面向,並反思:「台灣能否引進自動化提升效率?營養午餐該如何與教育接軌?」從單一的供餐場域,延伸思考到整體的健康政策與教育制度連結。
身為帶隊老師,最動人的是看見學生們在現場主動觀察、記錄與提問,展現學習熱情與思考深度。從大一的好奇與驚嘆,到大四的專業判讀與制度反思,每個年級的學生都以自己的步調,走出了屬於營養人的學習軌跡。
此次旅程的文化橋樑,非大二日籍學生內海奏汰莫屬。他不僅協助全程翻譯,更主動補充背景資訊,讓團隊在語言限制下仍能深入理解內容。奏汰也分享:「我從沒想過,自己從小吃的營養午餐,背後竟蘊藏著這麼多對孩子的體貼與努力。」
這場走進給食中心的參訪,不只是一次走出教室的經驗,更是一場跨文化、跨領域的實務學習。期盼這群充滿觀察力與行動力的營養系學生,未來能將所見所學轉化應用,為台灣校園午餐與營養教育注入更多創新與關懷,讓孩子們吃得更健康、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