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必懂的智慧財產權—破解著作權、商標權與專利權迷思
[通識中心報導]
在數位時代,要瞭解智慧財產權,並且正確使用,才能避免侵犯他人權利,並且保護自己。你知道嗎?買了一本教科書,不代表你可以影印整本;做了一份設計作品,可能會被公司主張擁有著作權。3月14日通識教育中心舉辦「走出智慧財產權的迷宮」演講,特別邀請葉孝慈律師為大學生解惑,讓大家更清楚如何在學習與創作的過程中保護自己的權利,同時避免踩到法律紅線。
演講中,葉孝慈律師強調,許多學生以為只有「抄襲」才算侵權,但其實重製、改作、甚至公開分享未經授權的內容,都可能違反著作權法。例如,坊間常見補習班盜印教科書,甚至將內容燒成光碟販售,這樣的行為已經涉及侵權。
此外,許多熱門影視作品都是從小說改編而來,這類「衍生著作」同樣受到法律保護。但如果你曾在 YouTube 或社群媒體上使用別人的音樂、影片來做二次創作,卻沒有取得授權,就會侵犯原作者的權益。
學生畢業後進入職場的創作、設計、撰寫文案或開發軟體,這些作品的著作權究竟屬於誰?葉孝慈律師認為,如果沒有特別簽訂合約,依照法律規定創作者若為自然人,可享有「著作人格權」,公司享有「著作財產權」,並在合理範圍內使用。因此,葉律師提醒大家,進入職場時應仔細閱讀合約,確保自己的權益不會被忽視。
通識中心主任劉俊麟表示,葉孝慈律師在分享過程中不僅在現場提醒各位同學關於著作權,以及職場應留意的相關權益問題,為了激發與學生互動還特地準備互動小教材,相當用心,希望藉此更能讓學生內化著作財產權的意識,未來無論在學術研究、創意作品還是創業計畫,都應該重視智慧財產權,才能在法規範圍內發展創新、發揮所長。
透過案例解析,分享智慧財產權與生活的密切相關
講座中穿插遊戲,讓同學對智慧財產權有更深刻的認識
演講照片
大合照
演講後同學向律師諮詢智慧財產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