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通識教育教學品質 長榮大學協辦台南場分區諮詢服務說明會
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計畫(簡稱IGER)於5月11日在長榮大學舉辦台南場分區諮詢服務說明會,現場匯集來自台北、雲林、嘉義及台南等地16所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與專家,期望透過各校推動通識教育之經驗,突破現有困境。
IGER計畫協同主持人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黃俊儒於致詞時,提到教育部希冀透過推動本計畫,並結合第二期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引導各校重視通識教育,經由辦理分區諮詢服務說明會提供各校互相交流之契機,促使各校能關注學生需求及學習成效,透過組織創新及課程精進,提升通識教育教學品質。
地主學校長榮大學副校長孫惠民則分享,本校作為基督教大學,原有一門「長榮精神」是核心通識課程,課程內容偏重於人生哲學,因應「2050淨零排放政策」及國際永續趨勢,以「淨零減碳」與「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 作為基礎進行課程轉型與革新,並於112學年度課程轉型為「淨零永續生活與實踐」,此為本校對於通識教育之重視與突破。
緊接著由IGER計畫專案經理陳靜瑤,依據各校通識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分享,因應少子化的衝擊,通識課程數呈現不可挽回的下降趨勢,以及教育部師生比之規定,使通識教師將被歸為專業系所,對通識教師本身也是一大影響,加上部分學校通識虛級化等種種因素,都將影響通識教育品質。
為此,IGER計畫提出「新通識教育」的願景,「新通識教育」提出四大關鍵:「重定位、重關係、重內涵、重方法」,「重」一字,有「重視」、「重新」、「多重」等意義。重定位指各大學依自校特色及學生需求找到自校通識教育的新定位;重關係指通識教育發展出貫串108課綱,並融通專業教育的新關係;重內涵指大學開設符合學生需求的素養導向通識課程;重方法則指採行引發學生興趣的創新教法及數位學習。
分組座談則將與會人員依校分為三組進行座談與交流,由各校代表分享通識教育課程推動情形,每組參與學校與諮詢委員討論熱烈,大家對於如何推動通識教育、課程經營、目前遭遇的困難與挑戰等問題展開廣泛的討論與交流,例如:長榮大學與嘉義大學為了讓學生對於課程有更高度的參與興趣,分別開設有意義的微學分課程;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則配合學校校務、學生需求與計畫宗旨採取精準開課模式等作法。
長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劉俊麟主任表示,教育部近來運用各種分項計畫精進與提升通識教育,本校一直以來在組織架構、課程改革、教學特色與推動成效上不斷有所提升,這次透過分區諮詢服務說明會的平台與更多學校通識中心主任與師長們進一步交流,相信未來將更有助於本校通識教育的發展。
▲長榮大學副校長孫惠民分享本校通識課程轉型
▲依學校分為三組進行座談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