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及設施介紹
►►►園區空拍及設施位置圖
- 根與芽工作坊(Roots & Shoots Eco-studio)
位於土開實驗工廠後側,原為貨櫃屋,後因西側西曬嚴重,於2018年起由永續發展國際學士學生學生進行紙磚牆建造,圍繞貨櫃屋搭建,紙磚具有隔熱效果,因此搭建後使其室內空間降溫許多。本區目前作為永續學程國際生進行共食煮食、與本國學生文化交誼空間。
- 太陽能-綠能教學設施(Solar Energy Equipment)
由本校綠能及環境資源學系賴信志教授團隊建置,於工作坊上方雨遮棚南側的太陽能板,連接儲電設施及電腦系統進行監測,紀錄工作坊每日總用電量、用電監測.使工作坊達用電可達到優先使用太陽能電力,當用盡後才轉換成室電使用,本系統以教學示範的角度思考設計規劃。採用單晶矽模組、CiGs模組,併接儲能電池組及電力監測系統而成。可了解太陽能發電量及負載用電量。依本校位置,年平均日太陽時應可達3.5小時,裝設容量 10 kWp,故日發電量應為35KWH,每月可為學校節省1050KWH之電力。
- 鎖孔廚餘花園(keyhole Garden)
由永續發展學生發起建造,解決共食廚房煮食產生之廚餘回收,鎖孔廚餘花園源自非洲,構造為高於地面約1米之圓形結構,外圍由紅磚堆砌,內有土壤可種植蔬菜,一側有凹槽像鎖孔造型因而得稱。在中央處有設計堆肥籃,學生煮食產生之生廚餘會堆放至內,分解後可流入旁邊土壤供給植物養分。本構造適合密集種植,生產力高。
- 中水回收生態池(Waste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位於根與芽生態教育中心基地東側延伸的區塊,現階段已由國際生參與實作改善一座中水水質淨化系統,屬於地面型淨化水池,以砌石打造自然生態的場域,兼具景觀效益。由於此區塊因與二仁溪相當接近,周邊環境自然生態,夏季夜間可見微量螢火蟲飛舞,透過生態淨化水池擬濕地的建置,將有助營火蟲復育棲地環境的形成,未來除配合課程持續監測生態水池水質之變化,將配合課程擴大棲地營造範圍,以及水池永續運作的維護與更新。
- 珍古德樹(Jane Goodall Tree)
2014年珍古德來台訪問,並於當時生態中心預定地上種植雀榕,雀榕能夠生長在貧瘠、酸性,甚至受污染的土壤,生態環境囊括岩石縫隙間至壤土。以雀榕代表生態中心的精神,帶領年輕人突破環境問題的阻礙,讓他們能夠遍布世界各地生根萌芽。
- 可食性地景(Edible landscaping)
位於生態教育中心後側閒置及低度利用之空間空地,以「種植可以吃的植物」且「兼具景觀效果」的種植方式,讓本空地具有多功能用途,如提供社區間溝通交流機會,如國際生與國際生,國際生與本國生在農耕體驗、農作知識、健康安全的食物取得。本區依時令季節分區規劃種食蔬菜、水果、香料、香草及中草藥植物等。也結合景觀植物及綠籬植栽進行栽種,兼具休閒、社交、教育、生態、景觀及食物產出等多重效益。
- 生態方舟室(Ecology Ark room)
以方舟造型搭建而成之花台,做為環境造景之一,栽種原生植物及可食用植物,達到景觀美化及食用之效。
- 珍古德教室(Jane Goodall Classroom)
為多功能之綠屋生態教室,由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建造,是一棟會呼吸及成長的靈活多元實驗建築,自2018年起開始進行自然建造、協力建造的過程。建築本體特色包括植生綠牆、綠屋頂、雨水回收系統、節能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