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責任落實


因應氣候變遷、我國家2050淨零目標下,台南高鐵產業特區建置沙崙綠能智慧科學城,以作為綠能相關技術之研發基地,唯園區周圍社區、農地能否轉型為綠色社區及綠色農業,攸關地方發展及能源轉型之示範與落實。本計畫以此為核心範疇,擴大倡議都會區生態公園及東非國家因應氣候變遷之環保行動,由環境教育國際實驗、非洲實踐的基礎,持續以學院團隊為主力,推動國內外永續發展行動。於國內端,以周邊社區轉型綠色社區、倡議都會區荒野公園為主軸架構,提升社區民眾永續意識,並連結在地綠色城鄉至全球淨零永續,促進周邊社區共榮發展。於國際端,以東非國家及印尼巴布亞省為實踐場域,進行跨國實踐根與芽行動,改善地方婦女衛生及環境關懷,以在地關懷、人才培育、環境教育及國際連結為計畫目標,關懷在地,將臺灣在地經驗推向國際。
計畫團隊陪伴國際生獲得「2024國際共好地方關懷實踐競賽」最佳影片獎、「荒野第十屆環境行動論壇」英文組冠軍及季軍、「2024第八屆台北金鵰微電影展」學校新秀獎;實踐 Keyhole garden(鑰匙孔花園-非洲式廚餘堆肥站)獲「世界和平青年學生聯合會」SDGs實踐亞軍;綠能系學生以 USR實踐場域進行實習研究,獲最佳論文獎;協同主持人陳凱莉助理教授師生帶領跨專業團隊以「Care無國界」榮獲2024國際護理創意競賽「總決賽入圍」及「社群媒體影響力」獎項,發揮深遠關懷力量,展現計畫培育人才的成果。
114-116年綠色社區根與芽行動計畫場域 |
「Care無國界」跨校團隊獲得國際護理創意獎競賽獎項 |




為將生態教育、行動學習向下紮根至鄰近國中小,與鄰近大潭國小進行環境教育的長期合作,利用本校國際生在外語以及永續環境的學習優勢,於晨光時間踏入國小課堂。2024年共16 位來自坦尚尼亞、蒲隆地、史瓦帝尼、印尼、印度及貝里斯的國際生入校,教材採用英文綠繪本教學為主,根據學童程度與興趣設計教材,利用唱跳、遊戲、手做等不同方式增加與學童的互動,建立歡樂學習環境,採用多項主題製作教材,包括社區永續、動物棲息、垃圾分類、環境污染等,進行多元化的英文環境教育教學。同時以開拓學童在地農作與生物認識為主軸,國際生更以菱角、灰面鵟鷹等為主題設計課程,帶領學童藉由學習外語之餘,學習地方生態及食農教育,讓孩童更體驗無國界的地球村視野。英文綠繪教學共辦理24場,總計國際生32人次、學童336人次參與;推動綠繪本英語學習成效獲正向肯定,學童英文分數比縣市平均高。
國際生入校進行英文綠繪本教學 |



2019年長榮大學向臺南市政府工務局,承租及活化巴克禮紀念公園內閒置已久之自然環境教育中心,成立「根與芽行動學堂」,公園作為環境教育基地,以期望「環境意識成為我們的DNA」為願景,善用大學高教資源,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為媒介,引領學生維持園內自然生態並辦理實作課程,如開設「環境採樣與分析課程」,帶領本國生、國際生及志工至公園進行水質檢測及生物多樣性調查,進行跨世代、跨領域及跨國籍共學。館內設置「綠色奇蹟旅程」、「打開自然之眼」、「自然觀察」等展示牆,介紹巴克禮紀念公園的歷史及生態。2024年巴克禮公園常態值班30位志工,投入時數1554小時,約6711位參訪者。
大學端的環境教育推動以巴克禮紀念公園作為實務場域之一,透過課程實作及體驗式教學,深化學習成效的同時,將學生製作之永續教材用於社區民眾環境教育推廣上。資訊暨設計學院王献章老師帶領學生團隊活用專業,運用擴增實境(AR)技術,開發「巴克禮公園AR 應用程式」,並於自然環境教育中心展出,藉由多元的互動式數位體驗,讓參觀民眾深刻認識巴克禮公園生態環境。2024年共導入8門課程,414位學生參與。
除了大學端,同時向下落實對高中端及國小、幼兒端的環境教育,透過觀察協助記錄巴克禮紀念公園之紅脈熊蟬等生態、移除外來種、清潔維護、整理落葉、自然觀察等生態教育,2024年已辦理37場公園生態導覽,觸及2146人次。2024年巴克禮公園獲永續環境部第九屆國家環境教育獎團體組特優、經濟協會獲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美麗家園獎優選。
翰可能源(股)公司協助巴克禮公園量測樹木碳匯 |




Keyhole Garden(鑰匙孔廚餘花園),一側有凹槽像鎖孔造型因而得稱,構造為高於地面約1米之圓形結構,外圍由紅磚堆砌,內有土壤可種植蔬菜,建物構造雖然面積小,但因適合密集種植大量蔬菜,生產力高;在中央孔洞可堆置廚餘並生產成液肥,緩解現有廚餘處理問題,並用於花(菜)園肥料供給作物養分,達到廚餘循環再利用。由來自非洲坦尚尼亞的學生James將家鄉永續經驗帶至臺灣,並於校內及鄰近社區推廣Keyhole Garden建置。於2023.08來自蒲隆地的國際生Abel帶回母國實踐打造第一座Keyhole Garden。2024年Abel返國實習,移地實踐,推動20場的工作坊,建置70座,解決在地飢餓及提升社區健康福祉;目前在地居民除了自行於社區打造,也在學校透過工作坊指導學生動手做,發揮創意設計不同造型,解決土壤品質增加種植收益,同時推廣家戶都能實踐友善環境作為。
2024年,學生投入於keyhole garden成果及努力更獲得第十屆荒野保護協會舉辦「環境行動論壇英文組」第一名及世界和平青年學生聯合會舉辦的「2024YSP 和平設計師服務計畫」評選第二名之殊榮。




為促進國際永續發展,實踐關懷無國界的精神,USR計畫「綠色社區根與芽行動計畫:從在地到國際」,延續2022、2023年於非洲坦尚尼亞及蒲隆地移地實作之基礎,於2024年前往史瓦帝尼及坦尚尼亞進行移地實作及國際交流,再次開啟「台灣經驗・非洲實踐」的跨國行動;此次計畫除了計畫團隊成員外,也有本校IPSD及護理系學生、怡東集團及他校教育界夥伴參與,由本校領路,開展多元合作。
團隊於坦尚尼亞的三蘭港(Dar es Salaam)、尚吉巴島(Zanzibar)及阿魯沙(Arusha)城市進行兩場Care工作坊及一場生物炭手工皂工作坊。Care計畫目的在解決「月經貧窮」及「月經污名化」問題,透過增進性別平等來改善女性在生活、衛生、健康及教育等問題。因東非國家月經貧窮現象普遍,本校自2022年開始即開展這項實踐行動。
於Care工作坊中,由學生分工介紹台灣、分享生理期間飲食、生活及個人衛生的照顧,並由團隊帶領大家縫製可重複使用的布衛生棉。此次非洲行Care二場工作坊共有100名中學生及社區民眾參與。生物炭手工皂工作坊則回應已合作三年的Tengeru社區發展學院需求,學院以社區發展為理念,希望能透過生物炭手工皂製作來推動地方創生,本校團隊基於在大潭社區及巴克禮公園累積的經驗,於手工皂工作坊中,介紹如何運用農業廢棄物及廢油來製作生物炭手工皂,本次工作坊共有22名Tengeru社區發展學院學生參加。
國際生將在臺灣學習的知識及倡議女性獨立精神之理念帶回家鄉,為家鄉的女性建立正向的月經知識與態度,努力改變當地社會,獲得當地媒體報導,教育部USR推動中心 《DOCKing逗陣》雜誌及外交部 《光華雜誌》亦採訪報導。


長榮大學與珍古德協會於2024年11月初共同舉辦「2024年第五屆亞太根與芽青年高峰會暨SIG跨校交流論壇」,吸引來自21國超過100位青年領袖參與,以「青年綠色領導力-從你我開始!」為主題,共同探索永續發展新契機。
首日活動由荒野親子北五團-不落蒂4.0的國中小學生以英文分享「煙蒂不落蒂」行動,激勵青年關注環保議題。此外,台灣青年洪麟翔(Shawn)分享如何透過Podcast探討全球環境與社會問題。透過SIG跨校交流與World Café模式,青年們深入討論永續經驗與挑戰。
第二天,參與者在台鐵沙崙支線下創作「彩繪橋墩」,並以回收瓶蓋拼貼展現環保理念。臺南市政府環保局及大南方資源再生公司提供瓶蓋,象徵環保承諾。下午則針對九大環境議題提出創新解方,展現青年對全球環境挑戰的決心。
最後一天,青年們騎乘腳踏車探訪二仁溪濕地,體驗本校推動環境改造的成果,並前往巴克禮紀念公園,透過定向越野認識生態保育歷程。此次高峰會促進國際青年交流,為綠色未來帶來嶄新契機。